继上篇「记录给一家企业做项目的经历和想到的一些有趣的 ideas」Part 1

Amagi,12 min read

evening

Wow,如果取英文名更能获得受众青睐的话,我想给上篇文章起名为 「Bubble thoughts while working for a Business Client」,为什么?因为写文和输出的时候,我的大脑总是会情不自禁将英文作为载体开始思考再转成中文,所以大家可能有种在读英文生翻的感觉 lol。抱歉,我的语文确实不太好(被骂过),但也有在好好练习啦!

But anyway,我想写一下继上次脑海里不断冒出的 ideas 后我都做了哪些尝试,顺便说些其他的事情,比如自这半年来我的一些经历。

Headless CMS 建站系统的浅尝试

上一篇中我提到了市面上成熟的 CMS 系统,我对 CMS 的研究经历可以说是从 24 年 6 月份,也即去年开始的。在那之前是一位叫做 Ada 的朋友在做内容协议方面的尝试和探索,至今她做了有 2-3 年之久,制作的产品有「Cori」、「CoLib」,网站为

https://www.nom.land/

。这是一个能帮助人们在 Tg 和 Discord 收集社群信息的协议,只要发条信息@机器人,信息就可以分发到 xLog 和 Crossbell。(当然现在看,可以让 AI 做结构化数据存到更多地方)

xLog 呢则是一个基于 Crossbell 开源公链的内容产品,你可以简单理解为区块链版本的推特、Mastodon 和微博(天呐,这是当年 ICO 时代「币乎」想做的事)。也就是说前端对用户而言无所谓,但协议和数据这些对用户而言的黑箱子,是放到诸如 IPFS 这样的公链上的。后面有段时间 Nostr 爆火了,其实他们的技术原理都是类似的,也可以看看 Planet,都是很优秀的产品。

Crossbell 的目标是让信息分发无阻,free the internet,这也是互联网之子极客 Arron Swartz 的梦想。

Crossbell 凭借区块链分布式算力和不可更改的数据结构,拥有类似于 IPFS 永久储存这样的愿景而生,针对让文本储存更加便捷做了许多不同的调整。感兴趣的可以去他们 GitHub 看看:

https://github.com/Crossbell-Box

回到话题主线,有点忘了我跟 Ada 是怎么认识的,但我们在 23 年 8 月底一起参加了一次线下活动「山海坞 Woo」,地点是在「北大湖」。但是当我前往时已经是活动末期,在这之前也有几名已到场的朋友发起过邀请,但因为需要准备签证和其他正在进行的工作的事情,只能随迟但到啦。

只是,我没想过到达后就要开始参加一个黑客松比赛,留给我的时间不到 2 天!惊心动魄,我提出可以利用协议做一个之前一直需要的应用「Remote Places」,正如其名:「为数字游民们寻找合适的工作地点的一个应用」😂,协议自然用的是 CoLib,借它来分发数据到 xLog,储存在 Crossbell 上。在我心中是一次对公链做 CRUD 应用的完美尝试,有点小挑战,压力很大。

这个需求来自于我在日本旅行时(or 数字游民时 if you want to call it that way),每天起床后第一时间就是上谷歌地图寻找合适的咖啡店,为什么?因为我需要 就地工作!(通常我起床后都是 12 点后了,这是退房 checkout 的时间,我只能被迫出门 🫠),当时大众/美团还没有进军海外,没有日本的数据。日本人生地不熟,我不知道这里有什么样的替代品,又羞于启齿或者是忘了问这些生活技能。于是我只能依赖于谷歌地图,谷歌地图已经做的很棒了,但是估计他们也没想到像我这样的数字游民找店的需求,于是就会出现这样尴尬的画面:

IMG_2909.jpeg

我,Amagi,日晒屁股了,我在酒店醒来,看了会手机信息「Amagi,等会要开会!!!」,立马,收拾好自己,拿好行李箱,出门找地方工作开会!谷歌地图一看正好附近有个咖啡店,但需要步行 15 分钟,我跟小伙伴们优雅说道「好的,等我在去咖啡店路上」。于是屁颠屁颠拉着行李箱跑着冲去咖啡店,比预估的时间还少 10 分钟,我为此感到自豪。到了之后先是快速跟店家点了杯冰美然后直接占座,打开电脑询问店家有没有 Wi-Fi,店家说没有 Wi-Fi。

什么?

没有 Wi-Fi!!!没有 Wi-Fi!!!没有 Wi-Fi!!!

我…我…我不太敢跟店家确认这些事情,也不敢说话,毕竟这是日本,我对这儿的文化一窍不通…

但…还能咋办呢,不就开个会?我用手机 Google Meet 还不行吗?结束后再找家店不就行了。

于是匆忙,勉强开了个不是太高质量的工作会议后,开始打开电脑处理工作,没有 Wi-Fi?呵,没关系,我从小就是在没有 Wi-Fi 的地方长大的,这能影响我工作?

但是电脑和手机快没电了,于是四处张望,店长面带疑惑,眼睛亮闪闪,一眨一眨地看着我,问我需要什么。我说「I want to charge up my Mac and phone, anyway I can…?」

店家是个年轻女性,非常可爱。她举起双手,拍了拍手,带着有些抱歉的眼神,然后说:「我们没有!」

IMG_2932.jpeg

naynaynay!!!!我的天都塌了!我匆忙跑过来,咖啡都点了,才知道这家店没有 Wi-Fi 也没有插座!TAT

🤣 但是没啥办法,很痛苦的一段经历,后面只能做提前准备,这真的很像探索迷雾地图,谷歌上能找到咖啡店,但去了之后不一定合我心意和条件。(原来都 3202 年了,这个世界的信息化程度我还是高估了。)

IMG_3002.jpeg

这。。。就是「Remote Places」的灵感来源,既然 CoLib 的信息分发能力如此强悍,是不是意味着我以后去到一家店,就能拍拍照写写内容发到 TG 然后@一下机器人,我的数据就能分发到「数据库」,我的前端就能看到数据更新?

这个效率提升的不是一丁半点,还能帮助其他像我这样的数字游民找到合适的工作地点,何乐而不为呢?

但是…但是,我只有寥寥无几的开发时间,现场是一团乱麻,大家都在讨论着要做什么,好多人,好多女人,总之就是好多人,她们都跑来问我他们的 idea 怎么样,要不要我来一起加入。我没法专注。同时一位名叫「jiang」的朋友让我去给他做 Mod 游戏。。。

IDKIDK,我要炸了,我是谁,我在哪,我究竟要做什么。于是「Remote Places」搁浅。没被制作出来。

这是我与内容产品第一次搭边,尽管没有开发,但也了解和做了些小的尝试。

Okay,我是如何认识 Ada 的,之间发生的一些事情大概讲完了。24 年的时候 Ada 曾跑来询问我要不要帮忙去做一个社区产品,那个 UI 非常好看 🤩,我说 OK,但她那边又没了下文。

于是借着 CoLib 和各类社区产品积累的 Idea 和灵感,我突然想做一个能帮助人们把信息分发到极致的应用,Which is 「Zens.one」。

Image.png

这是当时自嗨脑爆后画的脑图。。。

当时的我不知道是咋回事,可能是酒喝多了(因一些感情原因,每天晚上都喝),一喝酒就兴奋,觉得说我能做出一个改变世界的产品。

于是每天只要一有时间,就会去调研现在市场上已有的优秀产品。

从博客

Ghost / Medium / Substack

到众筹类

Patreon / Buy me a Coffee

到社区类

Mastodon / Activity Pub / Nostr

到短内容社交 / 微博 / 知乎

blabla

到营销类 mailchip / beehiv(看得好像有点多了…

and more…怎么这么多呀。。。

我了解了「创作者困境」和「幂等定律」,我想要改变这个困境,帮助更多创作者更好地去创作,获得收入。

Image.png

V0.1 版本的脑图细节。

等会…你开始问了,你不是要说上次那个什么 CMS 的事情吗?怎么叽里呱啦说这么多?!

咳咳!额这是,对,额抱歉,跑题了。我想说的是,我是怎么对 CMS 感兴趣并开始研究起来的 😂

Ok…那要不,就分成几个部分?我们一点一点说?

ok,就酱,amagi out!part-1 bye bye!

CC BY-NC 4.0©Amagi. ᕕ( ᐛ )ᕗRSS